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49篇
化学   791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21篇
综合类   18篇
数学   760篇
物理学   1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溶胶-凝胶固相微萃取涂层及其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制备固相微萃取(SPME)涂层材料.通过硅醇盐前驱体与涂层聚合物羟基硅油(OH-TSO)的水解共聚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sol-gel 涂层的SPME 萃取头,并以农药的混合标准水溶液为研究对象,用直接-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GC)对涂层的性能进行考察,制成的萃取头适用于多种农药残留的萃取分离分析.  相似文献   
52.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3.
We give new bounds and asymptotic estimates on the largest Kronecker and induced multiplicities of finite groups. The results apply to large simple groups of Lie type and other groups with few conjugacy classes.  相似文献   
54.
The present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a special class of systems of non-linear transcendental equations for which classical algebraic and symbolic methods are inapplicable. For the purpose of study of such systems we develop a method for computing residue integrals with integration over certain cycles. We describ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mentioned residue integrals coincide with power sums of the inverses to the roots of a system of equations (i.e. multidimensional Waring’s formulas). Based on this, we develop an algorithm that computes such power sums without computing the roots. As an application of the suggested method, we consider a problem of finding sums of multi-variable number series.  相似文献   
55.
多元络合物光度法测定冶炼残渣中痕量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InI-4与碱性染料反应形成多元离子缔合物用于痕量铟的测定.探讨了酸度、温度及表面活性剂对形成多元配合物反应的影响,比较了单显色剂(乙基罗丹明B)与多显色剂(乙基罗丹明B-丁基罗丹明B)的测定结果,单显色剂测定竖罐炼锌焦结物和蒸馏电吸尘焦结物中铟含量的结果分别为2.49 μg/g(RSD为4.72%,n=4)和0.920 μg/g(RSD为4.94%,n=4);双显色剂体系测定竖罐炼锌焦结物和蒸馏电吸尘焦结物中铟含量的结果分别为2.50 μg/g(RSD为1.37%,n=4)和0.98 μg/g(RSD为1.73%,n=4).方法可用于冶炼残渣中铟的测定.  相似文献   
56.
哒螨灵在苹果和土壤上残留以及降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为基础的哒螨灵分析方法,并对哒螨灵在安徽淮北和陕西咸阳两地苹果上的消解和残留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还考察了哒螨灵在两地土壤中的降解和残留行为.哒螨灵在苹果中的消解动态方程:陕西咸阳为C=0.4007e^-0.1535t,半衰期T1/2=4.5天;安徽淮北=0.1096e^-0.1464t,半衰期T1/2=4.7天;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方程:陕西咸阳为C=0.7978e^0.1218t,半衰期T1/2=5.7天;安徽淮北C=1.4024e^-0.0912t,半衰期T1/2=7.6天.在推荐使用高剂量和推荐高剂量1.5倍情况下,施药1-2次,末次药后7天,哒螨灵在苹果中的残留为0.02~0.14mg/kg;药后14天为0.01—0.12mg/kg.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天,苹果中哒螨灵的残留量低于2mg/kg,用药次数1-2次,每次间隔7天的情况下,在苹果上的安全间隔期可定为7天.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p是正奇素数的情况下,有限域的原根在剩余理论中的应用.利用有限域Fp上原根的性质,给出了一类集合与平方剩余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这类集合所包含元素个数之间的关系,并且这个结论把关于这方面的结果从r=0推广到了r=0和2.  相似文献   
58.
讨论寿命分布混合的类不变性问题,改进了文[1]中的相关结果.此外,基于寿命分布类的特性研究了不同于[4]的另一类残余寿命熵的特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残余寿命熵的上界.  相似文献   
59.
为探究气氛、混合比及残炭含量对生物质与煤混合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将松木屑灰与乌海烟煤灰按不同质量比混合,采用智能灰熔点仪测定各混合灰样在不同气氛下的灰熔融温度,X射线衍射仪从矿物质演变角度分析混合灰熔融温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铁尖晶石和铁橄榄石的生成,使混合灰的熔融温度在弱还原性气氛下比氧化性气氛下低,且差值的大小与混合灰中Fe含量有关;随松木屑灰含量的增加,钙铝黄长石、镁黄长石、白榴石等低温共熔物的生成量增加,使混合灰的熔融温度降低;此外,由于Fe-C共熔体(Fe_xC_y)的生成、灰锥局部还原性气氛及残炭的"骨架"作用,使混合灰的熔融温度随煤灰中残炭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0.
Zhifu Xie 《Physics letters. A》2011,375(39):3392-3398
This Letter is to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 study the phenomena of degeneracy of the number of the collinear central configurations under geometric equivalence. A direct and simple explicit parametric expression of the singular surface H3 is constructed in the mass space (m1,m2,m3)∈3(R+). The construction of H3 is from an inverse respective, that is, by specifying positions for the bodies and then determining the masses that are possible to yield a central configuration. It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enomena of degeneracy and the inverse problem of central configurations. We prove that the number of central configurations is decreased to 3!/2−1=2, m1, m2, and m3 are mutually distinct if mH3. Moreover, we know not only the number of central configurations but also what the nonequivalent central configurations 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